第98章 我在聊斋当女鬼(13)(第2/3 页)

会引人猜忌。只不过他的文化建设都大大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沈瑜特意在每个乡都弄了个水泥铺就的大广场,搭了一个戏台,不下雨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点灯安排人在台上念《临川日报》,丰富百姓的生活。

这些人就是沈瑜通过水淼的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每人都要安排两个月下乡为百姓文化生活增光添彩,同时这也是他的耳目。

这个年代,大家的娱乐生活几乎为零,所以百姓对这样的事情是喜闻乐见的,几乎场场不落。

《临川日报》有当前国内的大事,自己郡内的事情,甚至还会具体说到某某县某某乡发生了什么猎奇的事情,当然两三期之后就会揭晓答案,最后告诫人们不要迷信。

如果刚好是这个乡的人听到了,都是感觉与荣有焉,甚至亲历者还会高喊:这就是我!我接受采访了!

最受百姓欢迎的还是版面最后的故事,最开始是水淼想看,但是现在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她自己给出了具体要求,沈瑜专门找了落魄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为她写的。写的故事那叫一个缠绵悱恻,跌宕起伏,同时水淼也很好的将自己的理念融入了。

但想想只是为她自己看个要这么大费周章,水淼过意不去索性办了报纸。谁知道报纸在百姓生活中引起那么多反响,乡下随便一个老农都可以和你侃半天郡守的政策,你要是错过了昨天的故事会,那你今天聊天就插不上话了。

“这就是舆论引导,润雨细无声,上层的都被士族把控,我们很难插上手,那么就另辟蹊径,来一个底层包围高层的战术。”

沈瑜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很好的理解了水淼的话,原来他师傅做什么都是谋定而后动的,小小的一张报纸,不仅更好的政策落地,还将他的权力进一步深入基层。

水淼:我真的只是无聊了想看而已。

沈瑜甚至举一反三,他在广场上还设立了发明榜,任何人只要是发明了新的东西都可以来广场这边登记,要是于国于民有利,不仅有奖金赏赐,郡守还会赐下牌匾,县志上都是记载下自己的事迹,这可是流传青史的好事啊。

这也是极大地促进了百姓的思考能力,他们现在看到任何东西都会想想如果我这么做会有什么不同呢。

马磊是派驻到恒台县玻山乡文化中心的学员,当然这个文化中心是沈瑜自设的,朝廷才不管呢。

不过他在乡里实践也有工资可以领,这工作吃香的很,要不是他成绩好,能说会道,还未必能轮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