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文艺气质(第2/10 页)

中国文化的性质是什么 梁晓声 16 字 2024-02-18 08:14:56

源”“人间福地”。

在它们那里,从不讨论更不争论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艺,文艺能不能代表文化;在它们那里,文化广泛体现于民俗风习、节庆活动,而此两方面,又相当情愿地继承了传统;有特色的歌舞表演、俗习呈现,以其精彩而可持续地吸引外国游客。

它们因为小,在一切方面从不参与世界性的竞争。“争”在它们从国到民的字典中仿佛不存在似的。它们只是切实地做,从容不迫地做,一如既往地做,于是越做越好,越有特色。由于不争,反倒每给别国人一种自信的印象。别国人特别是大国人到它们那里,几乎都会有种不同寻常的感觉,便是少浮躁焦虑之气。

它们与传统的关系是那么的亲,继承愉悦,绝非被迫。它们与现代的关系也是那么的紧密,一切现代的益处,都尽可能地被接受和享受了。

我很欣赏它们的“文化自然主义”发展观,很尊敬它们循着符合各自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的从容而明智的选择。

从长远看,它们的文化发展道路,必将熏陶出一小部分不同于当代大部分人类的新人种——即不争而自适的人类;此新人类不同于安贫乐道、故步自封的人类,乃是既能与时俱进又能进取有度的人类——相对于全世界国与国之间愈演愈烈的方方面面的竞争,它们的存在似乎具有置之度外的超前智慧性——人类的生存形态在许多方面日新月异地变了,唯独在国与国争、人与人争一点上,从没变过,离“天下大同”的理想还很遥远。

当然,并非所有小国都已是理想国;半数那样。它们的人民,多半之生活幸福感,绝不低于经济大国的人民。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人口在五百万或一千万左右。其中某几个国家,却能在各方面令世界仰慕。用时下中国年轻人的话说,那些国家很“厉害”——它们的“厉害”也充分体现在文化、文艺方面。

在它们那儿,文化是文化,是以文字成果为概念,以思想比重为前提的;而文艺是文艺,是文化的演变现象。这两者它们一向分得较清,从不混为一谈,也绝不会本末倒置,错乱关系。在它们那儿,不但没有“文化产业化”的提法,即使对文艺也不倡导“产业化”。也许,它们认为,“产业化”是背离文艺本质属性的吧?谁知道呢。它们从没发表过任何文化宣言,世界对它们的文化主张知之甚少,只能以它们的文化现象就事论事。

比如奥地利——面积八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余万,才是北京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一。

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