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第2/3 页)

中国文化常识中考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流畅婉转,构思曲折严密。《朋党论》《醉翁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名作。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还提拔了王安石、曾巩、苏氏父子等散文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为振兴北宋文坛培养了中坚力量。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K2E0.jpg" />

苏轼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都积极参与和推进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是北宋文坛的重要力量。

苏洵(1009-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二年(1057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任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等。

苏轼是宋代大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鼓励革新独创,并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辟了新天地。他的政论雄辩滔滔,笔势纵横,见解新颖,不落窠臼;叙事文借事寓理,文意含蓄,发人深思;游记不仅描摹真切,而且善于寓情理于景色。叙事纪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书刘庭式事》等,都是广为传诵的名作。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官至尚书右丞,曾出使契丹,谥号文定。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注重内心修养,更强调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知识。他擅长政论和史论,文章多针对时弊,纵横古今,气势不凡。《六国论》《三国论》等都是名篇。此外,他的赋也很出色。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官至宰相。王安石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世用”,非常看重文章的实际作用。他最擅长论说文的创作,文章结构严密,分析透彻,措辞大胆又恳切,很有说服力。《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很有名。他的记叙文不重写景状物,而侧重借事说理。抒情祭文语言古朴,情意真挚,很有感染力,以《祭欧阳文忠公文》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