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报(第2/3 页)

中国文化常识中考 干春松 34 字 2024-02-18 08:15:27

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开阔明朗,情调激越昂扬,文字精练,音调铿锵。王昌龄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80首,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作者。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陵,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衡水主簿,后辞官回乡。据野史记载,一次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旗亭饮酒,遇见一群伶官,三人约定,静听歌伎演唱,看谁的诗被唱得多。不一会儿,王昌龄的诗被唱两首,高适被唱一首。王之涣有点儿沉不住气,指着一位最好的歌伎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轮到这个歌伎演唱时,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击掌大笑。可见当时王之涣的诗受到普遍赞誉,流传也是很广的。王之涣的诗激昂奔放,体现了盛唐时期积极昂扬的社会风貌,《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是代表盛唐诗风的名作。高适曾作诗赞赏王之涣:“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洁。”

李颀(?-约757年),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曾任新乡县尉,不久后辞官隐居,喜爱炼丹修道。与盛唐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都有交往。李颀的边塞诗,以豪迈的语调描写塞外景象,有些诗揭露封建帝王开拓边疆穷兵黩武的罪行。著名边塞诗有《塞下曲》《古塞下曲》《古从军行》等,尤其是《古从军行》,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崔颢(?-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年轻时作品色泽浮艳,内容空泛。从军边塞后,诗风转变,风骨凛然,情感昂扬。《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和《雁门胡人歌》都是名作。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李白读后大为佩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诗纪事》)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王翰,字子羽,生卒年不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曾任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等职。他的七言歌行咏古叹今,风华流丽,最有名的是《凉州词二首》,尤其是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悲壮慷慨,以豪放之情写军中生活,是唐代边塞诗中传诵千古的名篇。

常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一生沉沦失意,清贫自守。常建的诗意境清远,语言洗练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殷《河岳英灵集》评论说:“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代表作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