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李煜的软弱(第2/4 页)

大宋王朝多少年 九孔 402 字 2024-02-18 08:25:43

不知怎么的,这句话、这声音,再配上楼炎明的神色,李煜顿时感觉自己原本烦躁颓废的心中变得一片平静和安宁。

和李煜讨论一阵佛法,楼炎明突然说道:“我唐国如今比宋国弱小,此次宋国借道攻伐南汉陛下也是逼不得已,但宋国实乃豺狼之国,实不能一直这样迁就下去,南汉国若是被宋国所灭,我唐国亦不远矣!老衲身为国师,自不能坐看我唐国被灭,所以老衲已经派人前往宋国川蜀之地,以佛法感召当地百姓,让他们起义反宋,到时候必会影响宋国伐汉大军,牵扯他们的兵力和粮草供应,说不定会使宋军在南汉落于下风。这个时候,陛下可考虑出兵,联合南汉两面夹击,将宋国大军灭于南方。宋国受此重创之后,国力、军力必将大幅减弱,再也没有威胁我唐国之力。陛下担忧之事也当可消解。”

李煜听了欣喜若狂,口中连连称是。他深感此乃自己一片向佛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以大神通帮助唐国。

……

……

赵匡胤最近把主要心思放在了国内的诸种事务上。特别是川蜀一带闹饥荒,匪寇增多的现象引起了他的警觉。深感常年对外用兵,导致赋税太重,应该关注一下百姓吃饭问题,特别是农耕方面。

实事上,过去几年里,他一直很重视农耕,以农为本的思想在他心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在征战之余,他多次下达诏书给各路、州、县官员,强调“民为国之本,食为民之天”。让各级朝廷官员都要把劝农垦耕当作头等大事,广务耕耘,勿违农时,勿遗地利,让百姓家给人足,安居乐业。但实事上一打仗必然要提高赋税不说,还要强招大量劳役运送粮草,必然会影响到农耕之事,这中间本身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此赵匡胤没少下功夫尽量缓解此矛盾。

比如,建隆三年春耕时节,赵匡胤下了一道《赐郡国长吏劝农诏》,诏书写道:生民在勤,所宝唯谷,先王之明训也。朕以万邦大宝,渐属于隆平,百姓之心,欲臻于富庶,永念农桑之业,是为衣食之源。今者阳和在辰,播种资始。虑彼乡间之内,或多游惰之民,苟春作之不勤,则岁功之何望?卿任居守土,职在颁条,一方之忧寄非轻,万宝之蒸黎是赖,宜行劝诱,广务耕耘,南亩东皋,俾无遗利,各有余粮……

乾德二年正月,再下《劝农诏》:朕以农为政平,食乃民天,必务穑以劝分,庶家给而人足。今土膏将起,阳气方升。苟播种之失时,则丰登之何有?卿任隆分土,化洽编氓。所宜趋东作之勤,副西成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