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晓寺 第十八章(第2/3 页)

丰饶的读音 三岛由纪夫 80 字 2024-02-18 07:59:04

习”,因此也叫做“种子熏习”。

可是,关于阿赖耶识本身是否是未经任何污染的中性之物,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它本身是中性的,引起轮回转世的必然是外力,即所谓业力。因为存在于外界的所有事物,所有诱惑,包括存在于内心的,从第一识至第七识的所有感觉的迷茫,都不能不以其业力施加影响的。

但唯识论将这种业力以及业力带来的种子——业种子看做间接原因助缘,认为阿赖耶识本身既包含引起轮回的主体,又包含其动力。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看法,即无着所主张的那样,阿赖耶识本身当然不是一尘不染,而是水乳交融的和合识,一半污染的成为去迷界的动力,另一半洁净的成为悟道的动力。其包藏的种子将借助善恶业的种子,现行①来世苦乐的果报。重视业力活动的具舍论与唯识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阿赖耶识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而形成自然法则同类因等流果,其种子以业种子为助缘而生成道德法则异熟因异熟果,唯识在此展开了其独特的世界构造。

阿赖耶识是有情总报的果体,是存在的根本原因。例如,人的阿赖耶识现行,正是人的现实存在。

阿赖耶识就这样使这个世界——我们居住的迷界显现。一切认识的根包括了一切认识对象,并使之显现。这个世界是由肉体五根、自然界器世界和种子可使一切精神现行的潜在力量构成。不管是“我执”所执著的实体——自我,或是我们认为死后不灭的灵魂,都是从产生一切诸法的阿赖耶识发生的,既然如此,那么一切归于阿赖耶识,一切归于识。

但是,如果把唯识这个词想成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将此岸看作一个实体的主观,映现在那里的世界完全是由它产生的话,只能说我们混淆了“我”与“阿赖耶识”。因为“我”作为常数是个不变的实在,而阿赖耶识则是没有瞬息停歇的“无我之流”。

无着的《摄大乘论》中有关受阿赖耶识熏染而显现迷界的种子,解释为三种熏习。

第一是名言种子。

例如,蔷薇被认为是美丽的花。为区别蔷薇之名与其他花名,弄清究竟是怎样美丽的花,我们来到蔷薇前,认识它与其他花的有何不同。蔷薇先是作为一个名称而出现,概念引起空想,被引起的空想接触到实体,其香、其色、其形储藏在记忆中。或者,一种不知其名的花美不胜收,引起认识欲,得知其为蔷薇,便将其编入自己的概念世界中。我们这样学习意义、名称、语言、对象,还学习与之有关的知识。学习不——定只是美丽的名称,以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