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在故乡弘法(3)(第1/3 页)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195 字 2024-05-21 23:11:26

接着,六祖惠能把话题转到了“见性成佛”的修行观上来。

所谓见性法,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我倡导的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是一脉相承的。

……

六祖惠能用生动的事例阐释了“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后,殿堂下有一僧人庄重地向六祖惠能大师行礼,“贫僧法号明一,刚才听了大师您讲解佛法,感到实在奥妙得不可思议。但还有一些疑问,希望您大发慈悲再给解说一下。”

六祖惠能大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应当给你解说。”

明一说:“大师您说的,是不是达摩祖师的宗旨呢?”

六祖惠能大师说:“是。”

明一说:“弟子听说达摩开始度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道:‘我一辈子都在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出家,施舍财物,布施斋饭,这些善行有什么功德呢?’达摩,‘其实并没有功德。’弟子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希望和大师解说一下。”

六祖惠能大师说:“的确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辈圣人的话。武帝心怀杂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布施财物,施舍斋饭,这只能叫希求福报,不能把追求福报当作功德,功德存在于法身中,不在于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报。”

“哦……”明一点了点头,似乎有点明白了。

六祖惠能大师又说:“认识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德,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个心念都没有滞碍,总是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运用,这叫功德。内心谦虚是功,外在的行为有礼是德。凭自己的本性成就万种佛法是功,自心本体离弃妄念是德。不离开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运用时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里从来不轻视别人,经常采取尊重别人的态度。如果心里总是轻视别人,自我的念头就难以断绝,就没有功劳。自己的本性虚妄不实,就没有德。这是妄自尊大,老是轻视一切的结果。善知识们,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佛性是功,心思行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识们,功德要从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不是靠布施财物供养佛像能求得到的。这就是求福报与功德的区别,武帝不能认识真理,并不是我的祖师说错了。”

明一又问:“弟子经常见僧人和俗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