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1 / 2)

【原文】

透得①名利关,方是小休歇②;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注释】

①透得:看得透。

②休歇:休息歇止。

【评析】

名利是祸,万事都由名利而起;名利是灾,万恶也是从名利开始。但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而来;芸芸众生,都在名利场中追逐,最后生命都在名利的争斗中消耗殆尽,能不为名利所困的人又有几人。真正能够看透名利的本质,虽算得上是觉悟者,但是只能算作小的休息歇止。作为人,能看透生死是极其不容易的事。生与死也是人生的一大关,没有人不对生怀有向往,对死怀有恐惧,但仔细想想,未生之前何来死的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区别,所以佛家认为万事皆空,生死轮回是天命所归,因此真正的大的休息歇止,是能参透生与死的界限,生死不惧,才是大的休息歇止。看透了生死,平静淡泊,才能活得轻松自在,潇潇洒洒。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

【原文】

多躁者,必无沉潜①之识;多畏②者,必无卓越③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④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注释】

①沉潜:沉深潜伏。

②畏:恐惧。

③卓越:超绝一切。

④慷慨:意气激昂。

【评析】

一个人如果浮躁气盛或畏首畏尾,都会影响他对学问的深刻研究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因此要想有卓越的见解是很难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言语轻率,那么就难以有正直激昂的气节和沉稳踏实的作风。而勇力过人的鲁莽之士,必然是内心修养不足所致,故难以体会到文人墨客的雅致。这说明人们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完善自我,干成事业。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原文】

佳思①忽来,书能下酒;侠情②一往,云可赠人。

【注释】

①佳思:美好的情思。

②侠情:不羁的情谊。

【评析】

此为一种豪放情怀。饮酒重在情趣,情绪好的时候,不一定非得佳肴、佳酒不可,亦可对酒当歌;好书是心灵的美食,以书下酒,情趣甚浓。李白诗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据说苏东坡曾以诗下酒,饮到酣处,急呼童子取诗来,急将佳句读一遍,连酒一同饮下。可见文人墨客与书与酒的闲情雅趣。侠情无拘,赠人何须俗物,只要心意诚真,江月、白云皆可当礼物,信手拈来相赠。这是一种极致的境界。生死老病,谁能透过

【原文】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①四字关,谁能透过②?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注释】

①生死老病:出生、死亡、疾病与衰老,为人生必有的四种现象。

②透过:看得透,通得过。

【评析】

生死是人生必经的历程,是自然的法则,人人难以避免。不管是多么风光,或多么卑贱低微,到头也不过是黄土一撮。悟透了生命之道的人,那么就会克服生的痛苦、死的遗憾,落得一身轻松。

美好的东西消逝,总会给人留下无限的惋惜。然而事物的发展从兴盛到衰落也是自然法则,既然无法避免,感叹又有什么用处呢?“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倾国倾城的美人也会人老珠黄,百战百胜的名将也会成为荒冢一堆,当年得意更衬托了晚景的凄凉,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也许还不如平凡的人,生无所得,死又有什么值得遗憾呢?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

【原文】

真放肆①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②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③真,是以常寻乐地。

【注释】

①放肆:不拘于规矩和礼数。

②矜持:庄重自持。

③当下:即时。

【评析】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就是放荡不羁、不拘形迹之人,他曾经骑着毛驴经过华阴县,县令不认识李白,不准他骑驴过境,李白于是作诗云:“曾使龙巾拭唾,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想知县莫尊于天子,料此地莫大于皇都,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马,华容县里不许我骑驴。”知县大惊,向他谢罪。世间人看到诸此性情中人的不拘常礼,狂放不羁,于是亦故作姿态于大庭广众之中,纵酒高歌,学学李白举酒对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但是真性情是不在于饮酒高歌,故作高雅。

生命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人生的喜怒哀乐、利益名誉都如云烟,实在没有为此而争执的必要。因此了解了这些,放弃过多的不切实际的欲望,真实地生活,平淡地生活,就能让自己常常快乐。人生待足何时足

【原文】

人生待足①何时足,未老得闲②始是闲。

【注释】

①待足:等待满足的时候。

②得闲:得到清闲。

【评析】

“知足常乐”,知足者心中没有尘俗的牵挂,自然会意念平静,有人从年轻时,就总感觉到闷闷不乐,他自己也不知因何缘故,只到品行深厚了才知,当时只是为名所牵,为利所扰,不能自拔罢了。富贵是没有止境的,登上了一级境界还有一级境界在前,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者常乐。如果要想得·到清闲的心境,及时放弃为物俗所驱使的生活就行,把心思放开些,让心闲下来,松下来,你才感受到人生的真味。云烟影里见真身

【原文】

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①;禽鸟声中闻自性②,方知情识③是戈矛。

【注释】

①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拘束。

②自性:自己的本性。

③情识:感情和知识。

【评析】

人在昏暗迷茫的世界中看清自己的本质,认识到生命的真谛,是十分可贵的。佛家认为色身是幻,就如梦幻、泡影一般,看到云影烟雾,悟见肉身也如云烟一般易逝,明了生命实在不应为肉身所缚,而应如云烟般不羁,自由自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本意,自己也就轻松自由了。

听到来自自然的禽鸟鸣声,所以使人悟到人的本性应该清纯,而不应该有种种爱憎之情,由于心性为尘世爱憎所牵,所以感情和识见就成了保护自己、攻击他人的武器。明霞可爱,瞬眼辄空

【原文】

明霞可爱,瞬眼而辄①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②自轻;人能以流水听弦歌,则性灵③何害。

【注释】

①辄:就。

②业障:佛家谓过去无数世所为恶事于今能障正道,谓之业障。

③性灵:犹言灵性。

【评析】

追求美好的东西是人之常情。然而好景往往难以长久,美丽的云霞纵然绚丽多姿,但往往转瞬即逝,流水的声音固然美妙动听,但却过而难留。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总想占为已有,但欣赏美是有距离的,也是有分寸的。所以美好的事物如果能存留在你的心中,保存在心中一隅,已是难得,不要有更深的占有之心。美人姿色亦是如此,今朝美如娇花,岁月逝去,也只有人老珠黄了。歌舞笙歌纵然能给人片刻的享受,但歌舞尽后,空留无限冷寂凄清。

实际上贪心不足也是很痛苦的,人世间美好的东西太多太多,得不到的东西拼命去追求,必然会身心憔悴,疲惫不堪。贪恋之心如作茧自缚,一旦除去,则身心俱得到净化,蔚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哪一样不让人快意呢?这一切虽不属于自己,但却属于我心。此言宜深玩味

【原文】

寒山①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注释】

①寒山:唐贞观时高僧,亦称寒山子,好吟词偈,状类疯狂,后人集其诗而成《寒山子集》。

【评析】

此文道理与中国传统提倡的以君子之德对付小人之行,所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意境上却更深一层。寒山子是唐代贞观年间的高僧,好吟词偈,参禅顿悟,体会很深,寒山子说:别人骂我,我心里很清楚,但却不去理睬他,这就是得了便宜,不回敬别人的辱骂,首先是战胜自己,因为“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其次是战胜对手,任凭辱骂,不予理睬,对手则会自感无趣,自动罢休;其三,如果别人骂得有理,证明自己有错,岂不要感谢那位骂者?只怕这种便宜不是哪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这种含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有誉于前,无若无毁于后

【原文】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①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②于心。

【注释】

①毁:有毁谤。

②忧:忧虑。

【评析】

喜欢听奉承话是人的通病。人总免不了有功利之心,希望能够为人所称道,得到各方面的赞誉,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是真正的赞誉能有多少呢?有的是真心的赞誉,有的是假意的敷衍,还有的是当面赞誉,背后诽谤;所以与其求取飘渺虚无的赞誉还不如少让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的是非。快乐是人所追求的,但追求一时感官的刺激,却不是真正的快乐,心中没有企求、没有恐惧、平平静静、心安理得才是真正的快乐。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原文】

会心之语①,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②,是在不听听耳。

【注释】

①会心之语:彼此相互了解,心领神会的话。

②无稽之言:未经查证的话或毫无根据的话。

【评析】

语言能够表达的意

境终究有限,古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

有灵犀一点通”。有些语言,对于能够理解的人,自会心领神悟;对于不理解的人,即使道破天机也无法领悟,有时用语言点破反而失去了其中的意趣。对于一些无稽之言,切不可为此听入心中生出烦恼,最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不听也就是听,听也就是不听。拨开才是手段,

立定方见脚跟

【原文】

花繁柳密①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②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注释】

①花繁柳密:喻荣华富贵的境地。

②风狂雨急:喻挫折潦倒。

【评析】

“烈火见真金”。在顺境中能承受福分而急流勇退,在富贵极顶时亦能及时脱身,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高远的见识。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然而好景能有几时,事物到了巅峰往往是走下坡路的开始。只有智慧者能够及时识破景中的幻像,来去自如,心思飘飞如云,不受任何约束。

顺境中要有洒脱的气概,逆境中要有坚定的意志,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道路上的艰难曲折很多,这时应该立志向上,用自己遭受的磨难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人的原则,保持正直的品性,不迷乱心智、步入歧途,也不气馁妥协,恐怕比在繁花柳密处抽身而去更见功夫。身在事外,宜悉利害

【原文】

议事者①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②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注释】

①议事者:议论事情的人。

②任事者:办理事情的人。

【评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管是当局者或旁观者,如果要对事物作评论,一定要充分考虑事情的利害得失,从各方面加以论证。因为这些考虑也许可作为决策的参考,如果考虑稍有失误,轻者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障碍,重者也许会造成大的损失。如果是指挥一场战斗,那么指挥员就应该将战斗双方的实力对比、地形的利弊,战斗中可能会出现的影响战斗进行的意外情况都考虑清楚,才能作出决策。

而直接参与其事的人,就要放下有关利害得失的包袱,轻装上阵,将决策者的意图贯彻好,以打赢这场战斗为目标,如果执行战斗的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就不可能协调一致取得战斗的胜利。谈空反被空迷

【原文】

谈空①反被空迷,耽静②多为静缚。

【注释】

①空:指空寂之道。

②耽静:耽溺在沉寂静境。

【评析】

佛法说世事皆空,空是空寂之道,是让人们知道万事万物本无永恒的体性,一切终将消散,教人们不要沉迷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之中,受物所役使,限制了自己身心的自由。然而有人却谈空而又恋空,对空执着而不放弃,结果往往被空寂所迷惑。实际上是空的念头没有除去,仍是不空,没有丝毫的价值。

心静也是佛家所谈的,静是沉寂静境,教人以静不一定是要远离尘嚣,躲到安静的地方不想不听,那么这样又是被静所束缚,因为静而动弹不得,这种静也非真静,因为身想安静,心却忙碌,内心不静。如果能在尘世中保持一份安静的心态,即使是身处闹市,也不会受尘世干扰。做到面对尘嚣,心境怡然,“心远地自偏”,此为修身养性之道。只有实实在在从灵魂深处作一番反思和洗涤,才能真正超凡脱俗,登上精神境界的高峰。贫不足羞,贱不足恶

【原文】